• 查询稿件
  • 获取最新论文
  • 知晓行业信息
官方微信 欢迎关注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设备监测预警方案研究

蔡宇晶, 张铭, 高凡, 钟建峰

蔡宇晶, 张铭, 高凡, 钟建峰.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设备监测预警方案研究[J]. 铁路计算机应用, 2020, 29(11): 49-52.
引用本文: 蔡宇晶, 张铭, 高凡, 钟建峰.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设备监测预警方案研究[J]. 铁路计算机应用, 2020, 29(11): 49-52.
CAI Yujing, ZHANG Ming, GAO Fan, ZHONG Jianfeng.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scheme for urban rail transit network equipment[J]. Railway Computer Application, 2020, 29(11): 49-52.
Citation: CAI Yujing, ZHANG Ming, GAO Fan, ZHONG Jianfeng.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scheme for urban rail transit network equipment[J]. Railway Computer Application, 2020, 29(11): 49-52.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设备监测预警方案研究

基金项目: 中国铁路总公司科技研究开发计划课题(ADZ180049)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蔡宇晶,助理研究员

    张 铭,研究员

  • 中图分类号: U231.96 : TP39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scheme for urban rail transit network equipment

  • 摘要: 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安全监测和突发事件预警及处置一直是运营管理的重点。在网络化运营模式下通过分析大量的设备数据从采集监测到应急响应之间的流转关系,研究分级分类预警体系,形成一套基于设备数据自动采集、业务逻辑自主研判的主动监测预警方案,解决线网监测下设备数据状态繁多、难以筛选关键报警信息的问题。构建计算服务输入输出模式,实现业务数据计算的规范化处理,以及逻辑运算与预警的松耦合管理;构建报警服务管理,实现报警数据存储更新与多终端的同步展示。协助运营单位在保证各专业设备数据全面采集监测的同时及时发现潜在的故障威胁,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保障能力。
    Abstract: The safety monitoring and emergency warning and disposal of urban rail transit equipment have been the focus of operation management. Through analyzing the circul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large amount of equipment data from collection and monitoring to emergency response under the network operation mode, this paper studied the classification and early warning system, and formed a set of active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scheme based on automatic equipment data collection and business logic self-determination, solved the problem of various equipment data status and difficult to screen key alarm information under the monitoring of line network. In the paper, the input and output mode of computing service was constructed to implement the standardized processing of business data calculation, and the loose coupling management of logical operation and early warning; the alarm service management was constructed to realize the alarm data storage update and synchronous display of multi terminal. The scheme can help the operation units to find potential fault threats while ensuring the comprehensive collection and monitoring of equipment data of all specialties, and start emergency response at the first time to improve the safety guarantee capability of urban rail transit operation.
  • 轨道交通移动装备是集多学科协同、集成、优化的高新产品。目前,在移动装备的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仍存在多类问题:(1)确定部件级模型的关联模型;(2)复杂系统仿真计算方法;(3)整体设计流程化、标准化;(4)多学科总体优化设计。随着虚拟样机技术以及仿真测试的发展,基于复杂系统下的多学科集成仿真平台为轨道交通移动装备的新一轮设计开发带来了机遇。

    轨道交通移动装备动力学性能分析以及牵引控制系统优化设计是移动装备总体设计中必不可少的环节[1]。在列车实际运行过程中,空气动力学性能、系统动力学性能和牵引控制系统3者亦是相互影响,存在一系列耦合作用,传统的单一学科数字仿真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移动装备关键技术的攻关及验证。本文通过对轨道交通移动装备动力学、牵引控制系统计算模型的研究建立了学科交互的逻辑关系,并创建能够描述系统过程的关联模型作为联合仿真的理论依据;通过整体架构设计、子模块定制、系统无缝集成和轻量化储存的技术搭建联合仿真平台,所建平台不仅具备复杂学科联合分析的功能,亦可指导新产品的开发、推进现有产品的改进,为产品全生命周期提供数据支撑[2]

    轨道交通移动装备空气动力学以及系统动力学性能分析是装备设计研发过程中的重要组成,从实际运行的角度来说,两者相互关联。目前,对于两者的耦合作用分析采用离线仿真的方法,通过对环境下气动载荷的计算,以固定值加载的方式对移动装备系统动力学性能进行分析评价。该方法忽略了装备运行的实时性和同步性,无法反映出实质状态[3]

    为节省计算资源且保证2种求解器中的数据交互,本文通过耦合迭代的计算方法实现两者的联合仿真,利用嵌入式技术将移动装备系统动力学计算程序和空气动力学计算程序结合,采用线性插值的方式保证计算迭代的连续性,从而实现了联合仿真的实时一致性,具体流程,如下图1所示。

    图  1  流-固耦合仿真流程

    为解决迭代过程中的计算发散问题,本文利用线性插值的方法提供,以避免迭代过程中相邻时间段气动载荷的激变。t时刻气动载荷F修正计算公式如下:

    $$ F = {F_{n - 1}} + \frac{{t - {t_{n - 1}}}}{{{t_n} - {t_{n - 1}}}}\left( {{F_n} - {F_{n - 1}}} \right) $$

    式中,${F_n}$t时刻的气动载荷;${F_{n - 1}}$${t_{n - 1}}$时刻的气动载荷。

    轨道交通移动装备流−固联合仿真计算方法由最初稳定流场作为迭代计算的起始网格,根据每个迭代步中边界条件的变化情况自动完成网格更新,每次计算过程中的气动载荷实时提供给系统动力学计算程序完成动力学性能的分析(具体表现为移动装备的运行姿态),随即反馈给空气动力学计算程序完成迭代计算过程[4]

    轨道交通移动装备的运行控制主要表现为牵引、惰行和制动3种方式,本文利用系统动力学软件Simpack及控制类软件Simulink联合仿真,进行轨道交通不同运行控制下的建模与运行能力分析。

    Simpack软件Wheel/Rail模块主要通过整体模型建立,轮轨接触参数设置,子结构约束设定以及轨道谱选取的方式进行移动装备动力学性能分析及评价[5],所建立的移动装备系统动力学模型以函数形式输出至Simulink中,通过Simulink自带SIMAT接口实现数据交互,从而实现联合仿真,具体流程如下:

    (1)轨道交通移动装备系统动力学模型。依据车型信息建立轮对、转向架、车体和悬挂系统等机械结构,通过铰链建立关联,设定约束以及作用载荷。

    (2)系统动力学模型的输入与输出。SIMAT接口作为两类仿真数据交互的媒介,其优点是接口高效且能实时提供所有的几何数据。系统动力学模型的输出是指其对控制系统的变量传输,输入则是控制系统对于动力学参数输入的反馈,两者形成闭环。

    (3)控制系统模型。在Matlab中创建控制系统结构框图,既描述系统过程的传递函数模型,在已建立的输入输出信息封闭循环中用数据驱动建模实现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信息传递。

    (4)采用交互的方式实现轨道交通移动装备动力学−运动控制系统联合仿真。

    轨道交通移动装备空气动力学−运行控制联合仿真主要研究对象为磁悬浮、真空管道载运工具等新型轨道交通移动装备,用于处理移动装备运动行为与气动载荷之间耦合问题。轨道交通移动装备空气动力学−运行控制联合仿真方法,如图2所示。

    图  2  轨道交通移动装备空气动力学−运行控制联合仿真方法

    运行控制器发出指令,将当前移动装备的运行控制和状态信息传递给执行器,由Fluent软件求解器作为Simulink的计算引擎,实时提供联合仿真所需要的空气动力学参数;Simulink接受气动参数信息,求解下一时刻移动装备的运动参数及动力系统的控制参数并反馈给控制器;再由控制器输入至Fluent中实现闭环[6]

    轨道交通移动装备空气动力学−运行控制联合仿真是对移动装备实时运动行为的分析,由基于动网格技术的仿真方法提供各时间节点的瞬时边界条件以及力学参数,联合实现依赖于Simulink与Fluent两种不同仿真环境下的数据交互,因此需要一种监测程序实现并行,该程序的主要作用便是共享信息创建以及仿真进程管理。联合仿真指令下达后,该监测程序启动Simulink与Fluent软件并以共享文件的形式为两类仿真环境提供实时数据的更新与传递;Simulink与Fluent软件分别以M函数以及User-defined Adjust UDF的形式对监测程序的共享信息进行访问与提取[7]

    轨道交通移动装备多学科数字仿真平台是多学科仿真的分析系统,集仿真数据、资源调度和人员权限的管理平台,具备子系统拓展、知识沉淀和项目管理等扩展功能[8]

    所建平台应具备Web化、模块化、高安全性和开放性特点,包含平台门户,分析子系统以及仿真数据管理子系统。平台门户提供集中的操作维护界面,开放性设计体现在提供开放的集成接口,支持第三方系统集成。分析子系统覆盖移动交通装备分析设计的常用学科仿真计算,各学科针对具体分析场景包含并拓展对应的仿真模板,模板有若干个功能模块组成。仿真数据管理子系统管理仿真前后处理的数据,如列车模型、计算简报和结果文件等各类型的异构数据。

    数字仿真平台是面向工程专业领域、工程数据、人员、工具、知识、项目及流程的系统化集成管理系统[9],本文基于BS/CS混合架构搭建仿真平台,以Client形式实现多学科联合仿真,分别从用户层、业务层、应用层、基础层4个层面完成整体架构设计,如图3所示。

    图  3  轨道交通移动装备数字仿真平台整体架构

    仿真项目与项目管理的结合可以对仿真任务进行管理,实现任务的分配,计划任务节点的控制,以及用户权限等管理功能。授权用户在仿真平台的工作流,即业务层与应用层对应关系。如图4所示,针对不同仿真任务,仿真平台按照流程模板选择几何/有限元模型,以及输入载荷和边界条件等信息,完成任务并自动生成计算报告。任务结束后,过程、结果数据保存到工程数据库中,可实现平台调阅和各类数据检索。

    图  4  业务流程与应用层顺序关系

    仿真平台功能设计包括系统基础框架、仿真流程管理、数据库、仿真及后处理5大功能模块,如图5所示。

    图  5  仿真平台功能设计

    (1)系统基础框架功能。平台具备独立的图形界面、账号创建、权限管理功能。不同权限的工程师可根据分配的任务在平台上进行专业分析等应用。

    (2)仿真流程管理功能。平台具备项目管理功能,对各种仿真任务进行管理,实现任务的分配,工程数据的显示,计划任务节点的控制,以及用户权限等管理功能。

    (3)数据库功能。平台具备轨道交通移动装备动力学和控制系统模型库,可实现模型的导入和编辑功能;数据库具备计算仿真文件存储功能,包括计算文件、简报、载荷等信息,并可实时数据检索调阅。

    (4)计算仿真功能。基于给出的Fluent计算软件、Simpack软件以及Simulink计算软件对空气动力学模块,系统动力学模块,运行控制模块3大子系统进行封装,并实现多学科分析软件的集成和封装管理。

    (5)后处理功能。实现平台可视化,设计过程中生成的CAD/CAE文件能够轻量化地上传,对各类数据直接进行图形浏览。

    为实现轨道交通移动装备的设计流程与仿真流程的有效融合以及海量仿真异构数据的管理,本文提出一种仿真数据管理系统以适应数字仿真平台流程化建设。

    仿真数据管理系统具备仿真流程管理、仿真数据管理、仿真工具集成以及数据安全管理功能,用于管理仿真过程中产生的仿真流程数据、中间数据、模型数据、仿真数据和文档数据等,能够对海量异构的仿真数据进行集中、高效与统一的管理,实现数据的重用性和可追溯性,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与规范[10]。本文所建轨道交通移动装备仿真数据管理系统整体框架,如图6所示。

    图  6  轨道交通移动装备仿真数据管理系统整体框架

    仿真数据管理系统采用面向服务的架构(SOA),独立于数字仿真平台,使得不同的功能单元利用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其二次开发功能将数据库与各类仿真软件有效结合,从而实现从任务发起至任务完成的标准化。

    为消除单一个体经验仿真带来的结果多样化且难以验证性,本文提出一种集单一学科仿真与多学科联合的仿真流程管理方法以实现仿真流程控制及优化。包含轨道交通移动装备空气动力学、系统动力学、牵引控制、联合仿真4个仿真流程子模块,可实现仿真任务分配、人员协同、过程监控、规范执行和提升效率的功能。

    仿真数据管理子模块以轻量化的方式对仿真过程中产生的异构数据进行存储及其它功能操作。异构数据包括仿真过程数据、仿真结果数据、仿真模型数据和仿真模板数据,该模块可实现多学科仿真数据的交互与传输,具备元数据管理、过程数据管理、高级数据检索、数据权限管理以及数据版本控制等功能,对于轨道交通移动装备仿真知识管理、多学科协同优化具有积极的作用。

    数据安全管理子模块具备权限管理、身份认证以及数据加密的功能。数字仿真平台提供的权限管理功能针对特定管理员及用户开放特定的数据,特定人员具备特定数据的功能性操作权限,并采用身份认证,数据加密的方式来保证仿真数据管理系统的安全性。

    外部系统集成子模块主要是为了实现仿真数据管理系统与外部系统的信息交互和传递,该模块具备CAD/CAE、另类学科仿真的外部接口,支持企业内部的定制与开发,并通过预留接口的方式实现整体数字仿真平台的二次开发及完善。

    仿真工具集成子模块包含仿真数据集成、开发工具集成以及联合仿真集成,该模块针对定制的各类学科分析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平台用户可通过直接输入参数的方式获得计算结果,并可以实时调用过程文件,监控仿真过程。

    本文基于多学科内在交互耦合关系提出了轨道交通空气动力学−系统动力学、运行控制−系统动力学和运行控制−系统动力学联合仿真计算方法,实现了实时仿真的流程化,为轨道交通移动装备的设计与研发提供参考;从多学科耦合、平台集成、仿真数据管理3个方面完成轨道交通移动装备数字仿真平台整体框架构建以及功能设计,所建数字仿真平台有效解决了现如今多学科总体设计难以协同、动态实时交互困难、流程管理闭环难以共享等问题。

  • 图  1   数据采集架构

    图  2   计算服务平台逻辑架构

    图  3   消息传送

  • [1] 寇 震.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特种设备故障监测系统 [J].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7,20(6):134-137.
    [2] 王祥进,唐金金,张仲恺,等. 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辅助决策系统研究与实现 [J]. 铁路计算机应用,2020,29(1):82-87.
    [3] 王 伟. 香港地铁运营管理给我们的启示 [J]. 城市公共交通,2001(3):27-29. DOI: 10.3969/j.issn.1009-1467.2001.03.012
    [4]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城市轨道交通设施设备分类与代码: GB/T 37486-2019[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5] 汪 侃. 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的技术发展 [J].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8,21(5):48-50,68.
    [6] 许新伟,翟军锋. 城市轨道交通路网设备综合监视方案 [J]. 中国铁路,2014(7):102-104. DOI: 10.3969/j.issn.1001-683X.2014.07.028
    [7] 王 征. 城市轨道交通设施设备故障综合评估预警方法 [J]. 都市快轨交通,2014,27(5):28-31. DOI: 10.3969/j.issn.1672-6073.2014.05.008
    [8] 李俊辉,黎新华,谢小星. 基于多信息融合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安全预警研究 [J].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5,18(12):59-63.
    [9] 李 曼,王艳辉,伍九霖,等.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关联预警研究 [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4,24(4):22-26.
    [10] 谢征宇. 高铁综合客运枢纽客流安全预警关键技术研究[D]. 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 2012.
    [11] 蔡宇晶. 城市轨道交通数据采集平台的研究与实现[D]. 北京: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6.
图(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41
  • HTML全文浏览量:  52
  • PDF下载量:  26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06-30
  • 网络出版日期:  2020-12-03
  • 刊出日期:  2020-12-03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