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cessing math: 27%
  • 查询稿件
  • 获取最新论文
  • 知晓行业信息
官方微信 欢迎关注

城市轨道交通车地一体化机电系统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王田农, 王延翠, 田庆

王田农, 王延翠, 田庆. 城市轨道交通车地一体化机电系统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 铁路计算机应用, 2025, 34(5): 1-7. DOI: 10.3969/j.issn.1005-8451.2025.05.01
引用本文: 王田农, 王延翠, 田庆. 城市轨道交通车地一体化机电系统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 铁路计算机应用, 2025, 34(5): 1-7. DOI: 10.3969/j.issn.1005-8451.2025.05.01
WANG Tiannong, WANG Yancui, TIAN Qing.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vehicle-ground integrated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 of urban rail transit[J]. Railway Computer Application, 2025, 34(5): 1-7. DOI: 10.3969/j.issn.1005-8451.2025.05.01
Citation: WANG Tiannong, WANG Yancui, TIAN Qing.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vehicle-ground integrated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 of urban rail transit[J]. Railway Computer Application, 2025, 34(5): 1-7. DOI: 10.3969/j.issn.1005-8451.2025.05.01

城市轨道交通车地一体化机电系统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B4300601)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王田农,工程师

    王延翠,高级工程师

  • 中图分类号: U231.6 : TP39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vehicle-ground integrated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 of urban rail transit

  • 摘要:

    针对当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简称:城轨)机电系统存在的系统设计独立、信息孤立、控制分散及评估困难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城轨车地一体化机电系统架构;从安全可靠、高效便捷、节能降碳、开放协同、集约经济等5个基本特征出发,构建了包含19个评价维度和67个评估指标的城轨车地一体化机电系统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并确定了评价指标权重。研究结果可为城轨车地一体化机电系统的发展和评估提供借鉴。

    Abstract:

    In response to the problems of system design independent, information isolation, control dispersion, and evaluation difficulties in the current urban rail transit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 in China, this paper proposed an architecture of vehicle-ground integrated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 of urban rail transit, constructed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he system, which included 19 evaluation dimensions and 67 evaluation indicators, based on five basic characteristics: safety and reliability, efficiency and convenience,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carbon reduction, open collaboration, and intensive economy. The paper used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o calculate and determine the weights of evaluation indicators.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vehicle-ground integrated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for urban rail transit.

  • 城市轨道交通(简称:城轨)是城市建设中最大的公益性基础设施之一,对提高市民出行的效率、改善生活质量和改进优化城市全局发展模式具有深远的影响,已成为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基础性设施[1]。截至2023年底,中国大陆地区共有59个城市开通城轨运营线路338条,运营线路总长度11224.54 km,运营线路规模持续扩大 [2]。城轨车地一体化机电系统是基于通信和自动化技术,通过车辆(车)与地面设施(地)之间的深度融合与协同联动,实现轨道交通系统智能运行、安全管控、设备维护、能源管理和乘客服务一体化的综合性系统。开展城轨车地一体化机电系统相关标准体系研究将有助于支持该系统的健康稳定发展,进一步推动中国智慧城轨的发展[3-4]

    为科学评估城轨车地一体化机电系统的效能影响,并有效引导该系统的快速有序发展,迫切需要借鉴国家及行业相关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进而构建城轨车地一体化系统的评估指标体系。在现有的评估标准方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指标体系》[5]规定了运营指标体系的构成、内容及定义,包括基础、客流、安全、服务、财务、运行和能耗指标;《城市轨道交通能源消耗与排放指标评价方法》[6]详细分解了城轨节能降碳的评价指标,涵盖能源消耗与排放体系及评价要求。从载运装备的角度,《船舶生产企业绿色造船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7]提出了绿色造船的评价标准,包括管理、技术、能耗与环境等方面的考量,并给出了具体的指标权重。在理论研究领域,国内学者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别构建了城轨运营安全评价指标体系[8]、城轨运营韧性评价指标体系[9],基于乘客出行需求提出了城轨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10-11],并从运营角度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系统效率评价指标[12],同时从安全视角,针对全自动驾驶系统的运营风险提出了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然而,由于上述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维度的出发点不同,无法直接应用于城轨车地一体化系统的全面评估。因此,本文提出了城轨车地一体化系统的架构,从安全可靠、高效便捷、节能降碳、开放协同、集约经济等5个角度构建城轨车地一体化系统评估指标体系,为城轨车地一体化系统的发展和评估提供借鉴。

    目前,城轨的机电系统在设计上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导致各系统运行信息隔离、控制较为分散。为克服传统城轨机电系统中各专业孤立的问题,本文构建了城轨车地一体化机电系统。该系统由多个城轨机电类系统构成,包括车地协同供电系统、车辆—信号集成系统等。其中,车辆—信号集成系统包含列车自主运行系统、基于车车通信的虚拟联挂列车自动控制(简称:列控)系统和基于自主感知的列车运行控制(简称:运控)系统。城轨车地一体化机电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具体系统组成如表1所示。

    图  1  城轨车地一体化机电系统架构
    表  1  城轨车地一体化系统组成
    序号 系统名称
    1 车地协同供电系统
    2 列车自主运行系统
    3 基于车车通信的虚拟联挂列控系统
    4 基于自主感知的列车运控系统
    5 网轨隧检测系统
    6 列车智慧检修维护系统
    7 车地智慧乘客服务系统
    8 车地机电系统数据平台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车地协同供电系统由双向变流装置和车地能源管理平台构成,通过研制部署大容量、高功率密度双向变流装置、地面超级电容储能装置等核心设备,进行车地能源管理平台的构建,打通车辆、信号与地面供电系统间的信息流和能量流。

    列车自主运行系统是以列车为主体,以列车间数据通信为基础,集成牵引、制动、网络、信号等系统,精简系统结构,减少轨旁设备,通过集成化、智能化的控制方式,初步实现车辆和信号的融合[13]

    基于车车通信的虚拟联挂列控系统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车与车直接通信和协同控制,使得多列列车在非物理连接状态下形成“虚拟编组”,实现运行间隔动态调整、同步启停、共享牵引/制动指令,从而提升运营的灵活性和效率。

    基于自主感知的列车运控系统由时空设备和中心设备等构成,通过整合北斗卫星导航、惯性导航等感知技术,构建多层次的运行保障体系。在车端实现车辆的精准测速与定位,在站端实现车辆位置的动态监控,同时为后备模式搭建可靠的车地信息交互通道,可智能切换主用与后备模式,支持列车完成自主环境感知、智能决策生成和闭环运控的全流程操作。在车地通信完全中断的极端工况下,仍能通过自主感知网络提供安全冗余防护,确保列车运行安全。

    网轨隧检测是指对受电弓与接触网、轨道和隧道进行一体化协同检测。网轨隧检测系统包括轨道几何参数检测模块、轨道病害图像检测模块、接触网几何参数检测模块等。轨道几何参数检测模块对轨道几何尺寸进行检测,实时监测轨道形变数据,确保线路平顺;轨道病害图像检测模块实现钢轨裂纹、波磨等病害的智能识别与损伤评估;接触网几何参数检测模块实时检测接触网导高、拉出值、定位器偏移量等关键几何参数,确保接触网空间姿态符合标准。

    列车智慧检修维护系统包括新型日列检系统、车辆段智能控系统和智能化架大修模块。新型日列检系统用于实现列车日常状态的自动化检测与故障预警;车辆段智能管控系统用于优化车辆调度、资源分配及作业流程管理;智能化架大修模块采用机器人协作与预测性维护技术,提升大修流程的标准化与效率。

    车地智慧乘客服务系统整合智能视频分析系统、乘客信息系统与智慧客流管理系统。其中,智能视频分析系统实时监测车厢及站台的客流密度、乘客行为及异常事件,辅助安全预警与应急处置;乘客信息系统为乘客提供实时列车时刻、换乘指引等多终端信息推送服务;智慧客流管理系统分析预测客流趋势,动态优化车厢引导、站台分流及运力调度,缓解拥堵压力。

    车地机电系统数据平台由数据管理中台、运行辅助决策模块及跨专业故障处理指导模块构成。数据管理中台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车辆与地面机电设备的运行数据,实现多源数据的统一存储与动态监控;运行辅助决策模块对设备健康度、能耗效率等进行智能评估,生成运营维护(简称:运维)优化建议与预警方案;跨专业故障处理指导模块整合机械、电气、通信等多领域知识库与案例库,提供协同诊断流程与标准化处置策略,快速解决复杂故障。

    本文依据国家交通强国战略、双碳目标及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相关要求,并参考其他运输行业类似体系,确定了5个一级指标:安全可靠、高效便捷、节能降碳、开放协同、集约经济,并对每个一级指标进行了具体的二级和三级指标分析。

    安全可靠指标包括列车运行安全、乘客出行安全、运维作业安全、网络信息安全、设备设施可靠性等5个二级指标和多个相对应的三级指标,如表2所示。

    表  2  安全可靠指标分解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安全可靠
    R1
    列车运行安全
    R11
    信号系统安全完整性等级R111
    列车牵引供电稳定性R112
    网轨隧在线检测能力R113
    列车自主定位能力R114
    列车编队安全防护能力R115
    乘客出行安全
    R12
    异常辨识能力R121
    区域客流密度超限告警能力122
    客流预测能力R123
    运维作业安全
    R13
    供电系统自治运行R131
    基础设施巡检自动化水平R132
    日列检自动化水平R133
    架大修自动化水平R134
    段场检修维护防护措施R135
    网络信息安全
    R14
    车地能源管理平台安全保护等级R141
    信号系统网络安全保护等级R142
    工务检测系统网络安全保护等级R143
    段场系统网络安全保护等级R144
    乘客服务系统网络安全保护等级R145
    大数据系统网络安全保护等级R146
    设施设备可靠性
    R15
    供电系统RAM指标R151
    自主运行系统RAM指标R152
    新型自主感知列控系统RAM指标R153
    虚拟联挂系统RAM指标R154
    工务检测系统RAM指标R155
    段场系统RAM指标R156
    乘客服务系统RAM指标R157
    大数据应用服务平台RAM指标R158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集约经济指标包括硬件集成度和经济效益指标等2个二级指标及多个对应的三级指标,如表3所示。

    表  3  集约经济指标分解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集约经济
    R2
    硬件集成度
    R21
    信号系统设备占用空间节省率R211
    车载工务检测系统设备占用空间节省率R212
    段场设备占用空间节省率R213
    乘客服务系统地面硬件空间节省率R214
    大数据应用服务平台集成度R215
    经济效益指标
    R22
    供电系统经济效益R221
    信号系统经济效益R222
    虚拟联挂系统经济效益R223
    新型感知运控系统经济效益R224
    工务系统经济效益R225
    日列检系统经济效益R226
    架大修系统经济效益R227
    智能管控系统经济效益R228
    乘客服务系统经济效益R229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高效便捷指标包括出行效率、出行便捷程度、运输效率、检修效率等4个二级指标及多个对应的三级指标,如表4所示。

    表  4  高效便捷指标分解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高效便捷
    R3
    出行效率
    R31
    旅客等待时间R311
    出行便捷程度
    R32
    乘客智能引导能力R321
    出行App应用能力R322
    运输效率
    R33
    共线段运输能力R331
    线路运输能力R332
    正线突发事件处置效率R333
    后备模式运行效率R334
    检修效率
    R34
    日列检巡检效率R341
    架大修关键部件检修效率R342
    网-轨-隧综合检测效率R343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节能降碳指标包括供电节能、运行节能、资源节约等3个二级指标及多个对应的三级指标,如表5所示。

    表  5  节能降碳指标分解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节能降碳
    R4
    供电节能
    R41
    线路损耗降低率R411
    再生制动能量利用R412
    供电系统综合节能率R413
    变电所正向调度节能R414
    运行节能
    R42
    单车运行节能率R421
    线路多车运行节能率R422
    工务检测作业节能R423
    资源节约
    R43
    段场检修作业无纸化率R431
    计算物理资源减少百分比R432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开放协同指标包括数据平台接入能力、数据协同分析能力、数据管理处理能力、信息共享能力等4个二级指标及多个对应的三级指标,如表6所示。

    表  6  开放协同指标分解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开放协同
    R5
    数据平台接入能力
    R51
    可接入的数据类型种类R511
    功能模块化R512
    接口标准化程度R513
    数据协同分析能力
    R52
    车辆-工务数据协同分析R521
    车辆与段场检修计划协同R522
    车辆与乘客服务数据协同R523
    供电与信号数据协同分析R524
    段场与信号数据协同能力R525

    数据管理处理能力
    R53
    存储管理能力R531
    数据质量评估能力R532
    数据处理能力R533
    信息共享能力
    R54
    可共享数据量R541
    数据权限管理R542
    数据资产订阅R543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本文对城轨车地一体化机电系统评估指标体系进行整理,其架构如图2所示。

    图  2  城轨车地一体化机电系统评估指标体系架构

    本文根据层次分析法(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14],对城轨车地一体化机电系统评估指标体系的权重进行计算,主要分为建立层次结构、构造判断矩阵、特征向量计算、一致性检验及权重指标计算共5个步骤。

    在城轨车地一体化机电系统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层次结构模型。以一级指标节能降碳为例,对层次结构模型的建立进行简单介绍。节能降碳为该层次结构模型的目标层,记为R4。该评估指标从供电节能、运行节能及资源节约等3个维度进行分析,这3个位于中间层的因素为该层次模型的准则层,分别记为R41、R42和R43,准则层进一步细化分解为9个更具体的指标,即模型指标层。

    为确保评估指标权重的科学性,邀请专家对各层次中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评分。基于专家对各项指标重要性的对比结果,构建了相应层次的判断矩阵。

    本文采用1~9标度法构造判断矩阵。设判断矩阵为A=(aijn×naij为指标i与指标j的比值, n为矩阵阶数,通过各级指标层因子间的两两比较,得到判断矩阵A。基于1~9标度法的AHP重要度评价标准对应关系如表7所示。

    表  7  AHP重要度评价标准
    标度(aij 含义
    1 i指标和j指标同等重要
    3 i指标比j指标稍微重要
    5 i指标比j指标明显重要
    7 i指标比j指标强烈重要
    9 i指标比j指标极端重要
    2、4、6、8 上述相邻判断之间的中间值
    上述标度值的倒数 j指标与i指标相比的重要程度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设判断矩阵特征向量为(ω1,ω2,,ωn)T,求解步骤如下。

    对判断矩阵A按列归一化

    ˉaij=aij/aijnk=1akjnk=1akj (1)

    对归一化后的判断矩阵按行求和

    ˉωi=nj=1ˉaij (2)

    特征向量求解

    {{\boldsymbol{\omega}} _i} = {\bar \omega _i}/n (3)

    A的最大特征根为{\lambda _{\max }},一致性检验指标为CI,二者的计算公式为

    {C_I} = ({\lambda _{\max }} - n)/(n - 1) (4)
    {\lambda _{\max }} = \frac{1}{n}\sum\limits_{i = 1}^n {\left( {{{\sum\limits_{j = 1}^n {{a_{ij}} \cdot {\omega _{ij}}} } \mathord{\left/ {\vphantom {{\sum\limits_{j = 1}^n {{a_{ij}} \times {\omega _{ij}}} } {{\omega _i}}}} \right. } {{\omega _i}}}} \right)} (5)

    指标CI越小,A的一致性越高。当一致性检验比率{C_R} = {C_I}/{R_I} < 0.1时,认为判断矩阵A的一致性符合标准,否则需要进一步调整判断矩阵,以保持其一致性。其中,平均一致性指标RI的值随矩阵阶数n变化,如表8所示。

    表  8  不同n值对应的RI
    阶数n 3 4 5 6 7 8 9 10 11 12
    RI 0.52 0.89 1.12 1.26 1.32 1.41 1.46 1.49 1.52 1.54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指标权重计算具体步骤如下。

    (1)对矩阵A的元素按行相乘,得到一个新的列向量;

    (2)将列向量中的每个分量开n次方;

    (3)对该列向量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从而得到第i个指标的权重{\varphi _i},权重{\varphi _i}的计算公式如公式(6)所示;

    {\varphi _i} = \frac{{{{\left( {\displaystyle\prod\limits_{j = 1}^n {{a_{ij}}} } \right)}^{\frac{1}{n}}}}}{{\displaystyle\sum\limits_{k = 1}^n {{{\left( {\displaystyle\prod\limits_{j = 1}^n {{a_{kj}}} } \right)}^{\frac{1}{n}}}} }} (6)

    (4)重复步骤(1)~(3),分别计算准则层与指标层的相对权重,最终得到综合权重。

    为更直观展示各指标层的指标对目标层的影响程度,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评估指标体系的权重进行计算。共发放50份问卷,其中,城轨行业专家25名、地铁运营公司专家15名,能源与低碳技术及自动化控制领域专家各5名。根据每位专家对城轨车地一体化机电系统评估指标体系的判断矩阵,运用AHP法计算得出各级指标的权重。具体的评价指标权重计算结果如表9所示,为方便展示,本文截取了部分结果。

    表  9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结果(以R4为例)
    一级指标权重二级指标权重三级指标权重综合权重
    R40.180R410.473R4110.2200.01873
    R4120.3280.02793
    R4130.2650.02256
    R4140.1830.01558
    R420.318R4210.3960.02267
    R4220.3890.02227
    R4230.2150.01231
    R430.209R4310.5640.02122
    R4320.4360.01640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9可知,二级指标中,“供电节能R41”分配的高权重,直接呼应了专家提出的“能源效率优化为降碳关键路径”的共识,其中的“再生制动能量利用R412”作为技术创新的典型代表,其综合权重0.02793与专家强调的“技术驱动节能潜力”高度匹配。同时,“运行节能R42”下的“单车运行节能率R421”和“线路多车运行节能率R422”权重的均衡分配,符合专家倡导的“系统化节能需兼顾单点突破与全局协同”的观点,验证了本文城轨车地一体化机电系统评估指标体系权重设计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部分三级指标(如“变电所正向调度节能R414”综合权重0.01558)虽数值较低,但其在精细化调度管理中的隐性价值与专家提出的“局部优化支撑全局目标”逻辑一致;而“资源节约R43”(一级权重0.209)下“段场检修作业无纸化率R431”综合权重0.02122的占比,则体现了数字化手段在资源管理中的实际作用,与行业智能化转型趋势及专家倡导的“技术赋能资源集约”方向吻合。整体来看,权重体系既覆盖了技术革新、运行效率等核心要素,又纳入了管理优化与数字化转型等细分场景,与专家意见形成多维互补,证明了其分层合理性和实践参考价值。

    为有效引导城轨车地一体化机电系统的快速有序发展,本文介绍了城轨车地一体化机电系统的架构,并提出了城轨交通车地一体化系统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了包含5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和67个三级指标的综合评估体系。通过运用AHP方法,计算并确定了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为城轨车地一体化机电系统效能评估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后续可进一步结合实际案例验证并动态优化指标体系,融合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提升评估灵活性,开发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智能监测工具,推动行业标准制定与政策落地,助力城轨机电系统间的高效协同。

  • 图  1   城轨车地一体化机电系统架构

    图  2   城轨车地一体化机电系统评估指标体系架构

    表  1   城轨车地一体化系统组成

    序号 系统名称
    1 车地协同供电系统
    2 列车自主运行系统
    3 基于车车通信的虚拟联挂列控系统
    4 基于自主感知的列车运控系统
    5 网轨隧检测系统
    6 列车智慧检修维护系统
    7 车地智慧乘客服务系统
    8 车地机电系统数据平台
    下载: 导出CSV

    表  2   安全可靠指标分解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安全可靠
    R1
    列车运行安全
    R11
    信号系统安全完整性等级R111
    列车牵引供电稳定性R112
    网轨隧在线检测能力R113
    列车自主定位能力R114
    列车编队安全防护能力R115
    乘客出行安全
    R12
    异常辨识能力R121
    区域客流密度超限告警能力122
    客流预测能力R123
    运维作业安全
    R13
    供电系统自治运行R131
    基础设施巡检自动化水平R132
    日列检自动化水平R133
    架大修自动化水平R134
    段场检修维护防护措施R135
    网络信息安全
    R14
    车地能源管理平台安全保护等级R141
    信号系统网络安全保护等级R142
    工务检测系统网络安全保护等级R143
    段场系统网络安全保护等级R144
    乘客服务系统网络安全保护等级R145
    大数据系统网络安全保护等级R146
    设施设备可靠性
    R15
    供电系统RAM指标R151
    自主运行系统RAM指标R152
    新型自主感知列控系统RAM指标R153
    虚拟联挂系统RAM指标R154
    工务检测系统RAM指标R155
    段场系统RAM指标R156
    乘客服务系统RAM指标R157
    大数据应用服务平台RAM指标R158
    下载: 导出CSV

    表  3   集约经济指标分解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集约经济
    R2
    硬件集成度
    R21
    信号系统设备占用空间节省率R211
    车载工务检测系统设备占用空间节省率R212
    段场设备占用空间节省率R213
    乘客服务系统地面硬件空间节省率R214
    大数据应用服务平台集成度R215
    经济效益指标
    R22
    供电系统经济效益R221
    信号系统经济效益R222
    虚拟联挂系统经济效益R223
    新型感知运控系统经济效益R224
    工务系统经济效益R225
    日列检系统经济效益R226
    架大修系统经济效益R227
    智能管控系统经济效益R228
    乘客服务系统经济效益R229
    下载: 导出CSV

    表  4   高效便捷指标分解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高效便捷
    R3
    出行效率
    R31
    旅客等待时间R311
    出行便捷程度
    R32
    乘客智能引导能力R321
    出行App应用能力R322
    运输效率
    R33
    共线段运输能力R331
    线路运输能力R332
    正线突发事件处置效率R333
    后备模式运行效率R334
    检修效率
    R34
    日列检巡检效率R341
    架大修关键部件检修效率R342
    网-轨-隧综合检测效率R343
    下载: 导出CSV

    表  5   节能降碳指标分解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节能降碳
    R4
    供电节能
    R41
    线路损耗降低率R411
    再生制动能量利用R412
    供电系统综合节能率R413
    变电所正向调度节能R414
    运行节能
    R42
    单车运行节能率R421
    线路多车运行节能率R422
    工务检测作业节能R423
    资源节约
    R43
    段场检修作业无纸化率R431
    计算物理资源减少百分比R432
    下载: 导出CSV

    表  6   开放协同指标分解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开放协同
    R5
    数据平台接入能力
    R51
    可接入的数据类型种类R511
    功能模块化R512
    接口标准化程度R513
    数据协同分析能力
    R52
    车辆-工务数据协同分析R521
    车辆与段场检修计划协同R522
    车辆与乘客服务数据协同R523
    供电与信号数据协同分析R524
    段场与信号数据协同能力R525

    数据管理处理能力
    R53
    存储管理能力R531
    数据质量评估能力R532
    数据处理能力R533
    信息共享能力
    R54
    可共享数据量R541
    数据权限管理R542
    数据资产订阅R543
    下载: 导出CSV

    表  7   AHP重要度评价标准

    标度(aij 含义
    1 i指标和j指标同等重要
    3 i指标比j指标稍微重要
    5 i指标比j指标明显重要
    7 i指标比j指标强烈重要
    9 i指标比j指标极端重要
    2、4、6、8 上述相邻判断之间的中间值
    上述标度值的倒数 j指标与i指标相比的重要程度
    下载: 导出CSV

    表  8   不同n值对应的RI

    阶数n 3 4 5 6 7 8 9 10 11 12
    RI 0.52 0.89 1.12 1.26 1.32 1.41 1.46 1.49 1.52 1.54
    下载: 导出CSV

    表  9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结果(以R4为例)

    一级指标权重二级指标权重三级指标权重综合权重
    R40.180R410.473R4110.2200.01873
    R4120.3280.02793
    R4130.2650.02256
    R4140.1830.01558
    R420.318R4210.3960.02267
    R4220.3890.02227
    R4230.2150.01231
    R430.209R4310.5640.02122
    R4320.4360.01640
    下载: 导出CSV
  • [1] 张天格.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风险主动防控机制研究[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22. 7.
    [2]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 城市轨道交通2023年度统计和分析报告[R]. 北京: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2024.
    [3] 佚名.“十四五”交通领域科技创新规划[J]. 中国科技奖励,2022(4):27-34.
    [4]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轨发展纲要[J]. 城市轨道交通,2020(4):8-23.
    [5]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指标体系:GB/T 38374-2019[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9.
    [6]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城市轨道交通能源消耗与排放指标评价方法:GB/T 37420-2019[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9.
    [7]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船舶生产企业绿色造船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GB/T 37818-2019[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9.
    [8] 惠昌武,许得杰,巩 亮,等.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城轨运营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都市快轨交通,2024,37(2):131-138. DOI: 10.3969/j.issn.1672-6073.2024.02.019
    [9] 陈丹,钟玉刚,李宣睿,等.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韧性指标体系构建及综合评价[J/OL].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24-04-10)[2025-03-05].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2.1824.U.20240409.1311.054.html.
    [10] 何 静,张夕阳,李延欢,等. 基于乘客需求的城市轨道交通服务质量评价研究[J].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24,27(4):67-73,79.
    [11] 李向蔚,鞠艳妮,陈怡萱,等. 基于出行过程的区域轨道交通系统服务水平评价[J]. 铁道运输与经济,2024,46(3):173-181.
    [12] 彭 挺,周 涛,蔡晓禹.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系统效率评价指标改进[J]. 铁道运输与经济,2024,46(1):147-154.
    [13] 王喜军,杨立新,武少峰.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升级改造项目方案研究[J]. 铁道通信信号,2021,57(11):77-81.
    [14] 孟艳丽,胡 华,方 勇,等. 基于AHP-TOPSIS算法的城市轨道交通停车线布设综合评价模型[J].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23,26(11):7-12,19.
图(2)  /  表(9)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76
  • HTML全文浏览量:  18
  • PDF下载量:  28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5-04-10
  • 刊出日期:  2025-05-2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